为什么HDMI总是慢人一步?谈HDMI与DP的使用环境和发展
- +1 你赞过了
说到这个话题,又要用回这两张图。
这两种接口都有多种发展阶段,不过我们挑出速率相似的DP1.2与HDMI2.0会发现前者于2009年发布,后者于2013-14年间发布。同样在2014年DP协议已经升级至1.3,并在两年后正式发布使用至今的DP1.4接口。将目光放回当下,19年发布标准,连续跳票近两年的DP2.0据称正在开发阶段,可能于今年年底上市,可以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而传说中的HDMI3.0仍在制定标准中,换句话说就是不存在,连概念都不完整。
在这期间HDMI的确也有换代方案即HDMI2.1,以48Gbps的最大传输速率达到了同时传输4K120Hz等信号的标准,但相比数年前的DP1.4不过好点有限,且被即将登场最大速率80Gbps的DP2.0接口“降维打击”。
那么为什么HDMI接口总是相比DP接口在性能上落后将近一代?HDMI又为什么会相比DP普及得多?笔者认为这两个现象都与HDMI本身的特性有关。
HDMI在电视、播放器等领域应用较广,与其对VGA、DVI等接口的继承性密不可分。它以逐行方式发送画面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像素传输率(Mpxps)来定义其速率,也由此产生每一代版本对最大屏幕分辨率与刷新率的限制,当然现在更通用的速率描述方式是带宽,也就是上文提到的Gbps。
这种特性决定其能够取代模拟信号的VGA、上一代数字信号DVI等接口,同时也具有集成了音频信号的新优点。对旧设备而言易于使用它来转接至新设备;对新设备而言则无需增设不同传输原理的解码模块,增强了使用这种接口的经济性和泛用性,这是它普及的基础。
HDMI创立者
HDMI的创立者松下、东芝、索尼、飞利浦、特艺等公司,包括主要的行业支持者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迪士尼、三星等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也是其普及的重要原因。那么更加根本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大部分的家庭影音用户,包括影视音像行业实际上都不需要那么高的传输带宽。
以目前商业放映的顶点IMAX为例,其数字版本的分辨率也不过在4K上下,同时帧率仍然是标准的25帧,这些领域中在我们看来“落后”一代的HDMI总是处于够用的状态,也就没有那么多升级换代的压力。同样的例证也出现在家用影音领域,即使在蓝光播放方面(此处有一个常见误区,蓝光不是一种画质而是一种光盘读写方式),经过读取转码后视频信号传输量也不会超出HDMI的能力,原因依旧是行业标准内的分辨率与帧率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说,HDMI甚至作出了妥协,应时下更多样化显示设备的需求在传输能力上领先了“老本行”一代。
DisplayPort的主要合作伙伴
在DP接口包括DP的制定者PC联盟方面,环境则有所不同。一方面DP一开始就面对显示器开发,采用了不同于逐行传输的“微数据包”传输架构,因此需要新的解码模块;另一方面与追求标准化呈现的影音行业不同,PC显示领域一向追求更高的显示标准,这一趋势同时由用户需求、软件硬件的进步驱动,分辨率、帧数/刷新率、HDR、色深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参数均与接口传输速率密切相关,所以DP时刻在被硬件水平的进步推动着换代,在DP1.4与尚未实用的DP2.0之间甚至出现了双DP线连接方案,用以达到4K144Hz显示标准的传输速率。
展望这两种接口的未来发展。DP自不必说,从DP2.0的标准来看已经留出了3-5年不落伍的性能冗余,但有待进一步普及。而缺乏压力的HDMI仍是不紧不慢地小步前行,这种现象也能够理解,以HDMI的普及度和背后势力,即使性能落后也不会成为其被替代的理由,但其大规模换代的契机恐怕只能随着整个影视音像行业标准的大范围更新而来,这与DP不同,关系到的不是少数PC发烧级玩家,而是全球数十亿电视用户。以电影行业与家用蓝光播放为例,虽说行业传统的帧率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维持不变,但分辨率的调整空间是前所未有甚至远超PC显示领域的,顶级IMAX电影机能够拍摄的分辨率理论极限达到16K上下,胶片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放映时会在4K左右,如果行业认为未来放映分辨率与新蓝光标准应提高到8-10K,相信会为下一代HDMI的到来多添几分筹码。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